基于边缘+AI视觉算法、多感知融合、芯片级算法优化为核心,提供行业解决方案

10年人工智能领域行业经验

全国咨询热线400-163-9007

行业资讯

行业资讯

边坡落石识别系统:山体滑坡智能监测AI摄像头预警方案
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0日 16:11:20来源:燧机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

一、行业痛点:边坡落石与山体滑坡监测为何亟需智能化升级?

我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超70%,边坡落石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经济损失,更威胁着交通干线、矿区及居民生命安全。传统监测手段主要依赖人工巡检、地表位移传感器及GNSS监测站,但存在显著短板:人工巡检受地形限制(如高陡边坡难以抵达)、效率低(单日仅能覆盖有限区域);传感器易受雨水冲刷、信号中断影响,且仅能监测局部位移,无法提前识别“即将滚落的碎石”等动态风险。在此背景下,基于AI摄像头的智能识别系统成为行业破局关键——通过实时视频分析,可动态捕捉落石前兆(如岩石松动、局部崩塌)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预警”。

二、燧机科技边坡落石识别系统:AI视频分析的技术突破

燧机科技深耕计算机视觉与地质灾害监测交叉领域,推出“边坡落石识别系统”,以AI摄像头为核心,融合深度学习与多模态感知技术,针对性解决传统监测的三大痛点:
​1. 动态识别与复杂环境适配​
系统基于燧机自研的“多尺度特征融合YOLOv9”检测框架,可精准识别0.5㎡至5㎡的落石(实验室数据:晴天场景准确率99.2%,雨雾天实测准确率97.5%)。针对边坡光照变化(如阳面与阴面温差导致的图像模糊)、植被遮挡(灌木晃动与落石轨迹混淆)等问题,算法内置动态背景建模与运动轨迹预测模块,通过连续30帧图像对比,过滤无效扰动,仅保留真实落石事件。
​2. 全天候监测与低误报率​
区别于依赖补光的传统摄像头,系统采用星光级低照度传感器(0.001Lux照度下仍可成像),配合红外补光模块,实现夜间无光源环境下的有效监测。同时,通过“三级过滤机制”——首帧检测疑似目标、次帧跟踪轨迹一致性、三帧验证位移速度(落石典型速度>2m/s),将日均误报率控制在0.3次以内(实测数据:某山区公路试点3个月仅误报27次)。
​3. 多端联动与应急响应​
系统支持边缘端(摄像头本地分析)与云端(燧机地质灾害云平台)协同工作。边缘端可在50ms内完成识别并触发本地声光报警;云端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手机/电脑,联动无人机巡检、应急广播等设备。目前已适配主流工业级摄像头(如华为、宇视),无需替换现有设备即可完成智能化改造,降低部署成本超40%。

三、实战验证:从实验室到山区的落地成效

燧机边坡落石识别系统已在多地开展试点应用,成效显著:

  • ​川藏公路某段​​:部署后3个月内成功预警2次小型落石(直径0.8-1.2m),避免了2起可能引发的交通事故,当地交通部门反馈“预警响应时间从人工巡检的2小时缩短至秒级”;

  • ​云南某露天矿区​​:系统接入后,边坡监测人力投入减少60%,同时通过历史数据回溯,发现3处潜在不稳定岩体,提前加固避免了大规模滑坡;

  • ​贵州山区景区​​:在游客必经路段部署,国庆假期期间实时监测人流与边坡状态,成功拦截1起因落石导致的游客靠近危险区域事件,保障了游客安全。

四、如何选择可靠的边坡落石识别系统?燧机科技的参考维度

面对市场上参差不齐的产品,企业在选型时可重点关注以下指标:
  1. 1.
    ​技术可解释性​​:优先选择提供算法原理说明、实测数据报告的厂商;
  2. 2.
    ​场景适配能力​​:需确认系统能否适用户外复杂环境(如暴雨、大雾、昼夜温差),避免“实验室效果”与“实际落地”脱节;
  3. 3.
    ​服务持续性​​:是否提供算法迭代支持、7×24小时故障响应;
  4. 4.
    ​成本合理性​​:“边坡落石识别系统价格”受监测范围(单摄像头覆盖500㎡-2km²)、功能需求(基础预警/联动处置)、硬件适配(是否需新增摄像头)等因素影响。建议企业提供具体场景参数(如边坡长度、坡度、历史灾害频率),获取定制化报价方案。

五、结语:AI视频分析为地质安全筑牢“数字防线”

燧机科技的实践表明,基于AI摄像头的边坡落石识别系统,不仅是“监测工具”,更是地质灾害防控的“智能哨兵”。通过实时感知、精准预警与多端联动,该系统正推动地质灾害监测从“被动响应”向“主动防御”转型。未来,随着AI大模型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深化,此类“小场景、大民生”的智能监测方案,将为更多山区、矿区及交通干线织密安全网。
其他算法点击算法中心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