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公路落石监测系统:AI视觉的全天候安全守护方案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0日 16:11:20来源:燧机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
一、行业之危:高速公路落石为何成“隐形路障”?
- •
夜间/暗光失效:山区高速隧道口、边坡等区域光线昏暗,传统摄像头因照度不足无法识别落石滚落轨迹; - •
误报率居高不下:车辆抛洒物(如轮胎皮)、山体植被晃动等易被误判为“落石”,导致养护人员频繁核查; - •
响应滞后:人工巡查依赖排班(单日仅能覆盖20-30公里路段),落石从滚落到击中车辆仅需3-5秒,错过最佳封路避险窗口。
二、燧机科技解决方案:AI视觉+多传感融合的“落石哨兵”
- •
可见光:识别落石滚落轨迹(速度>1m/s)、体积(>0.1m³); - •
红外:捕捉落石与山体摩擦产生的热辐射(温差>5℃); - •
激光雷达:扫描边坡地形(精度±2cm),预判潜在落石区域(如松动岩块聚集区)。 实测数据(某西北高速试点6个月):系统识别落石准确率95.8%,。
- •
输入:边坡坡度(>30°高风险)、近期降雨量(>50mm/h预警)、岩石类型(花岗岩危险系数更高); - •
输出:落石发生概率(0-100%),并标注高风险区域(精度±5米)、预计滚落时间(误差<2分钟)。 某川藏高速测试显示:系统提前72小时预警1处因连续降雨引发的潜在落石体(体积约2m³),养护部门及时加固后避免了重大事故,高速运营方评价“系统将灾害处置效率提升80%”。
- •
边缘端:摄像头本地分析,识别风险后30ms触发路侧声光报警(爆闪灯+语音提示“前方有落石,减速慢行”); - •
云端: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高速管理中心、交警、养护部门,附带落石位置坐标、预测影响范围; - •
处置支持:系统自动生成封路建议(如“K123+450-K123+600段双向封闭”),并提供历史同类落石处置案例参考。
三、实战验证:多场景下的“零延误”守护
- •
G85银昆高速云南段:部署后成功预警3次夜间落石(最大体积约1.5m³),管理中心响应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8分钟,避免了2起多车连环碰撞事故,高速运营方评价“系统让落石防控从‘靠天吃饭’变成‘科技护航’”; - •
雅西高速四川段:针对大渡河沿岸高陡边坡,系统通过“激光雷达+红外”融合检测,提前48小时预警1处因地震引发的松动岩块(体积0.8m³),养护人员及时清除后避免了雨季大规模落石,路政部门称“系统是边坡安全的‘数字医生’”; - •
杭瑞高速湖南段:在隧道进出口陡坡部署,成功识别1起因货车刹车失灵抛洒货物引发的“伪落石”事件(货物体积0.2m³),系统2秒内过滤误报,避免了不必要的封路,交警反馈“系统让预警更精准”。
四、如何选择可靠的落石监测系统?燧机科技的四大参考标准
- 1.
环境适应性:要求提供多模态感知测试报告(如0.0005Lux下的落石识别清晰度),并实地测试暴雨、浓雾场景效果; - 2.
算法精准度:优先选择公开“落石识别准确率”与“实测误报率”的厂商(如燧机科技公布了95.8%的识别准确率); - 3.
联动处置能力:关注是否支持对接高速管理平台、交警系统; - 4.
服务持续性:考察7×24小时故障响应、模型迭代支持。
- •
监测里程:单摄像头覆盖1-3公里(根据边坡长度、地形复杂度); - •
功能需求:基础预警(仅报警)vs 深度协同(对接管理平台+处置建议); - •
硬件适配:是否需新增摄像头(支持复用原有监控设备可降本25%)。建议用户提供高速路段编号、历史落石频率等参数,获取定制报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