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速公路泥石流落石滑坡预警系统:AI视觉的全天候安全守护方案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5日 16:12:06来源:燧机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
一、行业之危:高速公路地质灾害为何成“隐形杀手”?
- •
人工巡检低效:山区高速里程长、地形复杂,单日人工巡查仅能覆盖20-30公里,漏检率高达35%; - •
夜间监测盲区:暴雨、浓雾等天气下,传统摄像头成像模糊,无法识别落石滚落或坡体裂缝扩张; - •
预警滞后:人工发现险情后需层层上报,处置时间常超30分钟,错过最佳封路避险窗口。
二、燧机科技解决方案:AI视觉+物联网的“全天候哨兵”
- •
落石特征:直径>0.3m的石块滚落(识别准确率97.8%); - •
坡体异常:裂缝扩张速率>2mm/h(预警阈值可自定义); - •
泥石流动态:流体速度>1m/s(结合降雨量预测风险等级)。
- •
输入:坡度(>30°高风险)、近期降雨量(>50mm/h预警)、土壤含水量(>30%危险); - •
输出:落石/滑坡发生概率(0-100%),并标注高风险区域(精度±5米)。 实测数据(某西北高速试点6个月):系统提前2-15分钟预警12次地质灾害,准确率92.3%,误报率仅0.2次/周。
- •
边缘端:摄像头本地分析,识别风险后30ms触发路侧声光报警(爆闪灯+语音提示“前方有落石,减速慢行”); - •
云端: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高速管理中心、交警、养护部门,附带风险点坐标、预测影响范围; - •
处置支持:系统自动生成封路建议(如“K123+450-K123+600段双向封闭”),并提供历史处置案例参考。
三、实战验证:多场景下的“零延误”守护
- •
G85银昆高速云南段:部署后成功预警3次夜间泥石流(最大方量约800m³),管理中心响应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8分钟,避免了2起多车连环追尾事故,高速运营方评价“系统将灾害处置效率提升80%”; - •
雅西高速四川段:针对大渡河沿岸高陡边坡,系统通过“裂缝扩张速率监测”功能,提前72小时预警1处潜在滑坡体,养护部门及时加固后避免了雨季大规模滑坡,路政部门称“系统让‘被动抢通’变为‘主动防御’”; - •
杭瑞高速湖南段:在隧道进出口陡坡部署,成功识别1起因货车刹车失灵引发的落石事件(石块直径0.5m),系统5秒内触发报警,后方车辆紧急变道避险,无人员伤亡,交警反馈“系统是高速安全的‘第二双眼睛’”。
四、如何选择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?燧机科技的四大参考标准
- 1.
环境适应性:要求提供多光谱成像测试报告(如0.0003Lux下的落石识别清晰度),并实地测试暴雨、浓雾场景效果; - 2.
算法精准度:优先选择公开“风险预测模型”与“实测准确率”的厂商(如燧机科技公布了92.3%的预警准确率); - 3.
联动处置能力:关注是否支持对接高速管理平台、交警系统; - 4.
服务持续性:考察7×24小时故障响应、模型迭代支持。
- •
监测里程:单摄像头覆盖1-3公里(根据坡度、地形复杂度); - •
功能需求:基础预警(仅报警)vs 深度协同(对接管理平台+处置建议); - •
硬件适配:是否需新增摄像头(支持复用原有监控设备可降本25%)。建议用户提供高速路段编号、历史灾害频率等参数,获取定制报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