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边缘+AI视觉算法、多感知融合、芯片级算法优化为核心,提供行业解决方案

10年人工智能领域行业经验

全国咨询热线400-163-9007

行业资讯

行业资讯

落石泥石流滑坡识别摄像头
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7日 16:11:21来源:燧机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

我国山地、丘陵面积占比超70%,落石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年均引发事故超3000起,威胁超百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传统监测依赖人工巡查(覆盖范围有限)或单模传感器(仅监测位移或降雨量),存在“漏报率高”“预警滞后”“无法区分灾害类型”等痛点。在此背景下,​​燧机科技​​依托AI深度学习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,推出“落石泥石流双模识别摄像头”,实现“从被动记录到主动预警”的跨越,为山区安全筑起“智能防护墙”。

技术内核:双模识别+多源感知的精准预警体系

燧机落石泥石流识别摄像头的核心,是通过“硬件感知-算法分析-多级预警”闭环,解决传统监测“看不全、分不准、报得晚”的问题。其技术方案融合计算机视觉、边缘计算与环境传感,具体由三大模块构成:
  1. 1.
    ​全天候感知:抗干扰硬件捕捉灾害迹象​
    系统前端搭载燧机自研的“地质灾害智能摄像头”,采用4K超高清成像+红外补光+激光雷达三模融合技术,支持暴雨、浓雾、夜间等复杂环境下,对山体裂缝、落石滚落、泥石流流动等迹象的精准捕捉(实验室数据)。实测显示,在500米范围内,摄像头对直径≥10cm的落石识别率≥98.5%,对泥石流初始流动(流速≥0.5m/s)的定位误差≤2米(实验室环境)。
  2. 2.
    ​双模算法:区分“落石”与“泥石流”的智能判断​
    后端搭载燧机“地质灾害专用AI模型”,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与RNN循环神经网络结合,融合历史灾害样本(10万+落石、5万+泥石流影像)训练,可精准区分“山体落石(单次/多次滚落)”“泥石流(流体状物质流动)”“碎石滚落(非灾害性)”等场景。实验室测试中,系统对两类灾害的综合识别准确率≥99.1%,误报率控制在0.3%以内(通过排除车辆经过、施工扰动等干扰)。
  3. 3.
    ​多级预警:秒级响应与协同处置​
    当系统检测到灾害迹象时,触发三级预警机制:

    • ​一级预警(现场)​​:路侧声光报警器启动(“前方有落石风险,请勿靠近!”),同步在监控大屏弹出红色警示框标注位置(精度±1米);

    • ​二级预警(管理端)​​:应急管理平台电脑弹窗报警,管理人员手机APP推送预警信息(含时间、类型、实时画面);

    • ​三级预警(应急联动)​​:若10秒内未人工确认,系统自动向属地应急局、交通部门发送短信,并联动附近救援力量导航至事发位置。某山区公路实测数据显示,系统预警响应时间≤0.8秒,从灾害发生到启动处置平均耗时缩短至2分钟(传统模式需15分钟以上)。

场景落地:从山区公路到景区的多场景防护

燧机双模识别摄像头针对不同场景需求优化设计,已在多地验证实效:

  • ​山区公路​​:重点监测急弯、高边坡等易落石路段。云南某国省干线启用后,系统半年内预警落石事件47次、泥石流风险3次,配合养护部门及时清理,该路段因灾事故率下降72%。

  • ​旅游景区​​:兼顾游客安全与景观保护。四川某5A级山地景区部署后,系统通过识别游客误入危险区(如崖边步道),联动广播引导撤离,成功避免2起落石伤人事件,游客满意度提升25%。

  • ​矿山矿区​​:针对开采引发的边坡松动风险。山西某露天煤矿应用后,系统实时监测排土场动态,提前3小时预警局部滑坡征兆,协助转移设备与人员,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。

行业价值:从“事后救灾”到“事前预防”的防灾革新

燧机双模识别摄像头的推广,不仅降低了灾害损失,更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的智能化转型:

  • ​对管理部门​​:提供“灾害类型+位置+趋势”的结构化数据,辅助优化防灾预案(如根据高频落石点增设防护网);

  • ​对运营单位​​:减少因灾导致的交通中断损失,某高速管理方统计,系统启用后年均因灾封路时长缩短60小时;

  • ​对行业​​:形成“AI+地质灾害监测”的标准化解决方案,已通过自然资源部“地质灾害智能监测”技术验证,被纳入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技术指南》推荐设备目录。

结语:科技为青山绿水筑牢安全屏障

从实验室算法迭代到1200+易灾路段落地,燧机科技始终秉持“技术守护生命,预警创造价值”的理念。正如其技术总监所言:“我们研发这套系统,不是为了记录灾害,而是为了让灾害止于未发。”未来,燧机将持续优化算法模型,拓展“灾害演化预测”“历史灾情比对”等功能,让科技成为山区安全的坚实后盾。
其他算法点击算法中心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