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石泥石流滑坡识别摄像头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7日 16:11:21来源:燧机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
技术内核:双模识别+多源感知的精准预警体系
- 1.
全天候感知:抗干扰硬件捕捉灾害迹象 系统前端搭载燧机自研的“地质灾害智能摄像头”,采用4K超高清成像+红外补光+激光雷达三模融合技术,支持暴雨、浓雾、夜间等复杂环境下,对山体裂缝、落石滚落、泥石流流动等迹象的精准捕捉(实验室数据)。实测显示,在500米范围内,摄像头对直径≥10cm的落石识别率≥98.5%,对泥石流初始流动(流速≥0.5m/s)的定位误差≤2米(实验室环境)。 - 2.
双模算法:区分“落石”与“泥石流”的智能判断 后端搭载燧机“地质灾害专用AI模型”,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与RNN循环神经网络结合,融合历史灾害样本(10万+落石、5万+泥石流影像)训练,可精准区分“山体落石(单次/多次滚落)”“泥石流(流体状物质流动)”“碎石滚落(非灾害性)”等场景。实验室测试中,系统对两类灾害的综合识别准确率≥99.1%,误报率控制在0.3%以内(通过排除车辆经过、施工扰动等干扰)。 - 3.
多级预警:秒级响应与协同处置 当系统检测到灾害迹象时,触发三级预警机制: - •
一级预警(现场):路侧声光报警器启动(“前方有落石风险,请勿靠近!”),同步在监控大屏弹出红色警示框标注位置(精度±1米); - •
二级预警(管理端):应急管理平台电脑弹窗报警,管理人员手机APP推送预警信息(含时间、类型、实时画面); - •
三级预警(应急联动):若10秒内未人工确认,系统自动向属地应急局、交通部门发送短信,并联动附近救援力量导航至事发位置。某山区公路实测数据显示,系统预警响应时间≤0.8秒,从灾害发生到启动处置平均耗时缩短至2分钟(传统模式需15分钟以上)。
- •
场景落地:从山区公路到景区的多场景防护
- •
山区公路:重点监测急弯、高边坡等易落石路段。云南某国省干线启用后,系统半年内预警落石事件47次、泥石流风险3次,配合养护部门及时清理,该路段因灾事故率下降72%。 - •
旅游景区:兼顾游客安全与景观保护。四川某5A级山地景区部署后,系统通过识别游客误入危险区(如崖边步道),联动广播引导撤离,成功避免2起落石伤人事件,游客满意度提升25%。 - •
矿山矿区:针对开采引发的边坡松动风险。山西某露天煤矿应用后,系统实时监测排土场动态,提前3小时预警局部滑坡征兆,协助转移设备与人员,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万元。
行业价值:从“事后救灾”到“事前预防”的防灾革新
- •
对管理部门:提供“灾害类型+位置+趋势”的结构化数据,辅助优化防灾预案(如根据高频落石点增设防护网); - •
对运营单位:减少因灾导致的交通中断损失,某高速管理方统计,系统启用后年均因灾封路时长缩短60小时; - •
对行业:形成“AI+地质灾害监测”的标准化解决方案,已通过自然资源部“地质灾害智能监测”技术验证,被纳入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技术指南》推荐设备目录。
